“問汝平生功業(yè),黃州惠州儋州?!睎|坡先生逝世前兩月總結自己平生功業(yè),不提他任知州、做了很多實事的密州、徐州、杭州等地,而只擺了黃州、惠州、儋州三個被貶之地,又以黃州為首。
在湖北黃州拍攝的蘇軾雕像(資料圖)。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
看過三蘇祠的少年聰慧,訪過三游洞的青年快意,跟著峨眉雪水順江而下,來到蘇軾中年升華為東坡的黃州宋城,我希望在尋跡中找到“東坡功業(yè)首推黃州”的答案。
長江攬臂相擁,巴水逶迤澤潤,在大別山南麓形成一個三面環(huán)水的城市,這就是鄂東黃岡市黃州區(qū)。據考古勘察,黃州宋城的城墻基本保留在今天赤壁街道青磚湖社區(qū)的街巷民居之下。
游客前往東坡赤壁風景區(qū)參觀(2023年7月24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
距東坡離開黃州940多年了,定惠院、臨皋亭、東坡、雪堂、安國寺、承天寺,這些多次出現在東坡詞賦信札中的地方安在哉?
剛退休兩個多月的青磚湖社區(qū)原黨委書記舒文江是個標準的“蘇粉”。他帶我們先來到“懷民亦未寢”的承天寺,就在一汪碧水的青磚湖邊。這是一座有些古意的紅墻青瓦房,上懸“承天寺”三字匾額,旁邊石碑正面寫著“黃州承天寺遺址”,背面刻著《記承天寺夜游》全文。雖然寺廟古建早已蕩然無存,但湖邊翩翩起舞的休閑市民倒契合了東坡當年的賞月之情。
《記承天寺夜游》寫于東坡到黃州后的第四年,其時他住在臨皋亭,樂耕于農田,安心于當下,與初貶黃州寓居定惠院時的幽苦大不相同。
告別承天寺,循黃州宋城的夯土城垣,向西北步行不到一公里,就來到一個居民密集的老街區(qū),每戶門頭都標著定惠院XX號的門牌。走入一條窄巷,勒石刻記的“定惠院遺址”位于巷道中間的居民區(qū)墻下。“揀盡寒枝不肯棲,寂寞沙洲冷”,那時的蘇軾自稱“幽人”,“幽人無事不出門,偶逐東風轉良夜”,偶爾也在月下散步,但“雨中有淚亦凄愴,月下無人更清淑”,與亂花叢中的海棠、縹緲而過的孤鴻相顧自憐。
寓居定惠院4個月后,蘇軾全家搬入作為驛站的臨皋亭。在朋友的指導下,他開荒種地于東坡,雖遭春旱,但辛勤勞作,到了秋天還是豐收了。這期間他廣交民間好友,種地置業(yè),先后蓋起了雪堂和南堂,心態(tài)漸變,體會到了陶淵明的歸去之樂,迎來文學創(chuàng)作的高峰。
東坡赤壁風景區(qū)(2024年11月10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徐海波 攝
特別是1082年,他到黃州的第三年,創(chuàng)作形成井噴之勢。這年2月寫下《黃州寒食詩帖》,3月寫下《定風波·莫聽穿林打葉聲》,7月寫下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《赤壁賦》,10月寫下《后赤壁賦》。其中的“二賦一詞”分別被譽為“賦是雙珠可夜明”“宋詞第一名篇”,堪稱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。
在承天寺南不到一公里處的宋城南門外,曾經的黃岡中學、現在的啟黃中學校園內,我們踩著木梯爬上一個小山包。衰草覆蓋的三層石階上,矗立著一個六角飛檐的亭子,上書“臨皋亭”。站在亭下西眺,長江故道邊的夏澳碼頭近在眼前。啟黃中學校長豐必文介紹,亭下路邊曾挖出過古井,從地勢來看,這里更像舊址。而在學校附近的文峰寶邸小區(qū)內,亦立有“臨皋亭遺址”的石碑。碑后記載,這里曾有山岡,后在開田時辟為平地。
大體來說,臨皋亭應該處于這一帶。我們接著自南向北走過青磚湖路,在宋城外,現在的十三坡街區(qū),找到了明清時期辟出的東坡躬耕紀念地。雖然名喚十三坡,但現在的坡度相當平緩。
似乎看出我找坡不得略有失望,當地史志專家史智鵬領著我們穿過一座廢棄的辦公樓,爬上一個高度足有三四米的斜坡。斜坡之下是一處健身小廣場,雪堂早已不存。
航拍東坡赤壁風景區(qū)(2023年7月24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
黃岡市東坡文化旅游區(qū)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林介紹,現在赤壁公園山后小河邊的雪堂,是10多年前舉行東坡誕辰紀念活動時建的,里邊沒有還原性的展陳。
“名花亦已天上去,居人指似題詩處”,在東坡逝世70余年后,陸游兩次途經黃州尋訪,見東坡舊跡已大多不存,不由發(fā)出感嘆。令人欣慰的是,如今這些舊跡的位置均大體可覓,并且有一代代的普通百姓陪伴著它們。而東坡赤壁和安國寺則是兩處傳承至今的活化原址。
位于湖北黃州的東坡赤壁風景區(qū)里展示的東坡書法作品碑刻(2023年7月24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
走進東坡赤壁公園,沿竹林拾級而上,二賦堂、坡仙亭、酹江亭、留仙閣等10多座亭臺樓閣,連綴鑲嵌在石磯之上,頗有規(guī)模和氣韻。這些建筑始建于東晉,在歷代戰(zhàn)火中屢毀屢建,從明代開始都以紀念東坡為主題,現存建筑多為清同治年間或之后重修。
由于長江改道,赤壁下面只剩一泓池水,既沒有亂石穿空、驚濤拍岸的江流浩蕩,也不見山高月小、水落石出后的巨巖兀立,只有赭紅色的巖壁連綿排列,雄闊依稀。李林介紹,經專家勘察,現在的地面比起長江故道抬高了9米,由此可以想象當年東坡泛舟赤壁時巖壁高聳之壯。
根據東坡作品統計,他在黃州期間至少12次踏訪赤壁,也曾和好友們在赤壁之上宴飲雅集,由此讓黃州赤壁成為名副其實的“文赤壁”。其中最顯文脈厚重的,是108塊有“近世集蘇書之冠”之稱的《景蘇園帖》碑閣。這些由清末黃岡知縣楊壽昌出資、近代著名書畫家楊守敬輯錄的東坡手書石刻在1925年險些流失海外,其背后的回購、保護故事凝聚了后人對東坡的深愛。
東坡謫居黃州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里,共寫下750多篇詩詞賦札,是他一生創(chuàng)作數量和質量的高峰。在后人看來,他的黃州功業(yè)首推光彩奪目的文學成就。但他評價自己,應該主要不是從文學、藝術的角度,那會是什么角度呢?
如今的安國寺一角(2024年11月10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惠小勇 攝
帶著未想明白的問題,我們來到約3公里之南的安國寺。安國寺也是幾經毀建,至今在原址上保持了“茂林修竹、陂池亭榭”的狀態(tài)。寺內殿宇一角立著一塊石碑,上書“蘇東坡禪悟初地”。現任安國寺住持崇諦法師是一位哲學博士,前一天剛從法國開展文化交流回來,談起東坡功業(yè)的話題,他說可從“禪悟初地”入手理解。
東坡到黃州初期,間一二日輒往安國寺,“焚香默坐,深自省察,則物我相忘,身心皆空”。此后他也是這里的常客,至少每月在寺內沐浴一次,其后靜坐凝思,揮毫潑墨,與住持繼連法師談心交流,這里成了他身心俱洗的所在。而當時的安國寺,也秉承著黃梅四祖寺、五祖寺提倡的“農禪并舉”的生活禪,與東坡的躬耕不謀而合。
我突然有一種傳奇寓于平常之中的感慨。東坡在黃州,既寄情山水,又廣泛交友;既勤奮寫作,又踏實種地;既參悟儒道釋,又尋味美食、品味酒茶。在回歸平凡煙火中,見自己、見天地、見眾生,就此從生活困頓、精神苦悶中突圍,破除了執(zhí)著心、分別心,實現了明心見性,自我療愈、自我和解、自我超越。
從“人生如夢”的順勢而為,到“吾與子之所共適”的安心當下,再到“不見其處”的物我兩忘,黃州的四年,東坡在追尋內心平衡的過程中,完成了對歷史、對事業(yè)、對進退、對人生、對修行的主體性覺悟,就此實現了脫胎換骨。黃州成為東坡精神意義上的誕生之地。黃州之后,起起落落,他都能夠進退自如,不再影響內心的安寧。
因此,東坡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,是他立己達人的心靈磨礪??赐覆豢雌疲摬幌麡O。在人生的低谷,當一個勤奮自立、有趣有愛的農夫。即使生活拮據,依然盡己所能濟世救民。聽聞鄂東溺嬰惡俗,他呼吁奔走,致書武昌太守朱壽昌,在自己沒了俸祿的情況下,每年捐出十緡錢,發(fā)起成立救兒會。
我們終于理解,東坡是把自己心路的蟬蛻、人生的境界作為功業(yè)。他寫《自題金山畫像》是在向后人作一個提示,就像釋迦牟尼說法于阿難、老子傳道于尹喜、孔子述理于弟子,東坡是用自己的心態(tài)啟迪后人的心態(tài),這才是他歷盡千帆、光耀千古的功業(yè)。
來源:新華社
編輯:楊帆
二審:黃韶光
三審:吳東來
“問汝平生功業(yè),黃州惠州儋州?!睎|坡先生逝世前兩月總結自己平生功業(yè),不提他任知州、做了很多實事的密州、徐州、杭州等地,而只擺了黃州、惠州、儋州三個被貶之地,又以黃州為首。
在湖北黃州拍攝的蘇軾雕像(資料圖)。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
看過三蘇祠的少年聰慧,訪過三游洞的青年快意,跟著峨眉雪水順江而下,來到蘇軾中年升華為東坡的黃州宋城,我希望在尋跡中找到“東坡功業(yè)首推黃州”的答案。
長江攬臂相擁,巴水逶迤澤潤,在大別山南麓形成一個三面環(huán)水的城市,這就是鄂東黃岡市黃州區(qū)。據考古勘察,黃州宋城的城墻基本保留在今天赤壁街道青磚湖社區(qū)的街巷民居之下。
游客前往東坡赤壁風景區(qū)參觀(2023年7月24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
距東坡離開黃州940多年了,定惠院、臨皋亭、東坡、雪堂、安國寺、承天寺,這些多次出現在東坡詞賦信札中的地方安在哉?
剛退休兩個多月的青磚湖社區(qū)原黨委書記舒文江是個標準的“蘇粉”。他帶我們先來到“懷民亦未寢”的承天寺,就在一汪碧水的青磚湖邊。這是一座有些古意的紅墻青瓦房,上懸“承天寺”三字匾額,旁邊石碑正面寫著“黃州承天寺遺址”,背面刻著《記承天寺夜游》全文。雖然寺廟古建早已蕩然無存,但湖邊翩翩起舞的休閑市民倒契合了東坡當年的賞月之情。
《記承天寺夜游》寫于東坡到黃州后的第四年,其時他住在臨皋亭,樂耕于農田,安心于當下,與初貶黃州寓居定惠院時的幽苦大不相同。
告別承天寺,循黃州宋城的夯土城垣,向西北步行不到一公里,就來到一個居民密集的老街區(qū),每戶門頭都標著定惠院XX號的門牌。走入一條窄巷,勒石刻記的“定惠院遺址”位于巷道中間的居民區(qū)墻下。“揀盡寒枝不肯棲,寂寞沙洲冷”,那時的蘇軾自稱“幽人”,“幽人無事不出門,偶逐東風轉良夜”,偶爾也在月下散步,但“雨中有淚亦凄愴,月下無人更清淑”,與亂花叢中的海棠、縹緲而過的孤鴻相顧自憐。
寓居定惠院4個月后,蘇軾全家搬入作為驛站的臨皋亭。在朋友的指導下,他開荒種地于東坡,雖遭春旱,但辛勤勞作,到了秋天還是豐收了。這期間他廣交民間好友,種地置業(yè),先后蓋起了雪堂和南堂,心態(tài)漸變,體會到了陶淵明的歸去之樂,迎來文學創(chuàng)作的高峰。
東坡赤壁風景區(qū)(2024年11月10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徐海波 攝
特別是1082年,他到黃州的第三年,創(chuàng)作形成井噴之勢。這年2月寫下《黃州寒食詩帖》,3月寫下《定風波·莫聽穿林打葉聲》,7月寫下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《赤壁賦》,10月寫下《后赤壁賦》。其中的“二賦一詞”分別被譽為“賦是雙珠可夜明”“宋詞第一名篇”,堪稱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。
在承天寺南不到一公里處的宋城南門外,曾經的黃岡中學、現在的啟黃中學校園內,我們踩著木梯爬上一個小山包。衰草覆蓋的三層石階上,矗立著一個六角飛檐的亭子,上書“臨皋亭”。站在亭下西眺,長江故道邊的夏澳碼頭近在眼前。啟黃中學校長豐必文介紹,亭下路邊曾挖出過古井,從地勢來看,這里更像舊址。而在學校附近的文峰寶邸小區(qū)內,亦立有“臨皋亭遺址”的石碑。碑后記載,這里曾有山岡,后在開田時辟為平地。
大體來說,臨皋亭應該處于這一帶。我們接著自南向北走過青磚湖路,在宋城外,現在的十三坡街區(qū),找到了明清時期辟出的東坡躬耕紀念地。雖然名喚十三坡,但現在的坡度相當平緩。
似乎看出我找坡不得略有失望,當地史志專家史智鵬領著我們穿過一座廢棄的辦公樓,爬上一個高度足有三四米的斜坡。斜坡之下是一處健身小廣場,雪堂早已不存。
航拍東坡赤壁風景區(qū)(2023年7月24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
黃岡市東坡文化旅游區(qū)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林介紹,現在赤壁公園山后小河邊的雪堂,是10多年前舉行東坡誕辰紀念活動時建的,里邊沒有還原性的展陳。
“名花亦已天上去,居人指似題詩處”,在東坡逝世70余年后,陸游兩次途經黃州尋訪,見東坡舊跡已大多不存,不由發(fā)出感嘆。令人欣慰的是,如今這些舊跡的位置均大體可覓,并且有一代代的普通百姓陪伴著它們。而東坡赤壁和安國寺則是兩處傳承至今的活化原址。
位于湖北黃州的東坡赤壁風景區(qū)里展示的東坡書法作品碑刻(2023年7月24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
走進東坡赤壁公園,沿竹林拾級而上,二賦堂、坡仙亭、酹江亭、留仙閣等10多座亭臺樓閣,連綴鑲嵌在石磯之上,頗有規(guī)模和氣韻。這些建筑始建于東晉,在歷代戰(zhàn)火中屢毀屢建,從明代開始都以紀念東坡為主題,現存建筑多為清同治年間或之后重修。
由于長江改道,赤壁下面只剩一泓池水,既沒有亂石穿空、驚濤拍岸的江流浩蕩,也不見山高月小、水落石出后的巨巖兀立,只有赭紅色的巖壁連綿排列,雄闊依稀。李林介紹,經專家勘察,現在的地面比起長江故道抬高了9米,由此可以想象當年東坡泛舟赤壁時巖壁高聳之壯。
根據東坡作品統計,他在黃州期間至少12次踏訪赤壁,也曾和好友們在赤壁之上宴飲雅集,由此讓黃州赤壁成為名副其實的“文赤壁”。其中最顯文脈厚重的,是108塊有“近世集蘇書之冠”之稱的《景蘇園帖》碑閣。這些由清末黃岡知縣楊壽昌出資、近代著名書畫家楊守敬輯錄的東坡手書石刻在1925年險些流失海外,其背后的回購、保護故事凝聚了后人對東坡的深愛。
東坡謫居黃州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里,共寫下750多篇詩詞賦札,是他一生創(chuàng)作數量和質量的高峰。在后人看來,他的黃州功業(yè)首推光彩奪目的文學成就。但他評價自己,應該主要不是從文學、藝術的角度,那會是什么角度呢?
如今的安國寺一角(2024年11月10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惠小勇 攝
帶著未想明白的問題,我們來到約3公里之南的安國寺。安國寺也是幾經毀建,至今在原址上保持了“茂林修竹、陂池亭榭”的狀態(tài)。寺內殿宇一角立著一塊石碑,上書“蘇東坡禪悟初地”?,F任安國寺住持崇諦法師是一位哲學博士,前一天剛從法國開展文化交流回來,談起東坡功業(yè)的話題,他說可從“禪悟初地”入手理解。
東坡到黃州初期,間一二日輒往安國寺,“焚香默坐,深自省察,則物我相忘,身心皆空”。此后他也是這里的???,至少每月在寺內沐浴一次,其后靜坐凝思,揮毫潑墨,與住持繼連法師談心交流,這里成了他身心俱洗的所在。而當時的安國寺,也秉承著黃梅四祖寺、五祖寺提倡的“農禪并舉”的生活禪,與東坡的躬耕不謀而合。
我突然有一種傳奇寓于平常之中的感慨。東坡在黃州,既寄情山水,又廣泛交友;既勤奮寫作,又踏實種地;既參悟儒道釋,又尋味美食、品味酒茶。在回歸平凡煙火中,見自己、見天地、見眾生,就此從生活困頓、精神苦悶中突圍,破除了執(zhí)著心、分別心,實現了明心見性,自我療愈、自我和解、自我超越。
從“人生如夢”的順勢而為,到“吾與子之所共適”的安心當下,再到“不見其處”的物我兩忘,黃州的四年,東坡在追尋內心平衡的過程中,完成了對歷史、對事業(yè)、對進退、對人生、對修行的主體性覺悟,就此實現了脫胎換骨。黃州成為東坡精神意義上的誕生之地。黃州之后,起起落落,他都能夠進退自如,不再影響內心的安寧。
因此,東坡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,是他立己達人的心靈磨礪??赐覆豢雌疲摬幌麡O。在人生的低谷,當一個勤奮自立、有趣有愛的農夫。即使生活拮據,依然盡己所能濟世救民。聽聞鄂東溺嬰惡俗,他呼吁奔走,致書武昌太守朱壽昌,在自己沒了俸祿的情況下,每年捐出十緡錢,發(fā)起成立救兒會。
我們終于理解,東坡是把自己心路的蟬蛻、人生的境界作為功業(yè)。他寫《自題金山畫像》是在向后人作一個提示,就像釋迦牟尼說法于阿難、老子傳道于尹喜、孔子述理于弟子,東坡是用自己的心態(tài)啟迪后人的心態(tài),這才是他歷盡千帆、光耀千古的功業(yè)。
來源:新華社
編輯:楊帆
二審:黃韶光
三審:吳東來
網友評論網友評論文明上網理性發(fā)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